三国志12韩馥 三国时期名将闵纯的介绍
“绍兵虽多而法不整。田丰刚而犯上,许攸贪而不治。审配专而无谋,逢纪果而自用,此二人留知后事,若攸家犯其法,必不能纵也,不纵,攸必为变。”
这是曹操帐下知名谋士荀彧在官渡之战前,对于袁绍麾下主要谋士的评价,大体意思是说袁绍帐下几个谋士缺点明显,互相猜忌,成不了大事。
以今天的眼光来看,荀彧评价非常到位,但我们不难发现,在当时袁绍阵营中,另一位谋士重臣并没有被荀彧评价,就是沮授。由于在《三国演义》中的戏份并不多,这位栋梁之才的光芒也被他人所掩盖,逐渐被世人忘却在了历史的长河中。
早在汉灵帝年间,沮授举茂才出身,随后成为冀州别驾、骑都尉。别驾是汉代的一种官职,最开始设置于辅佐司隶校尉,后来成为在各州承担辅佐州牧治理一州之地的重要职位,也就是说当时沮授是辅佐冀州牧管理整个冀州事务,其才华可见一斑。
三国志12 韩馥形象
191年,诸侯讨伐董卓的联盟名存实亡后,素来性情怯懦的冀州牧韩馥先败于反叛的部将麴义,后又见公孙瓒统兵来攻,慌不择路,想要听从袁绍外甥高干的建议直接将冀州让给袁绍。
沮授对于当时强弱形势判断明了,知道这是袁绍不敢强攻,而利用韩馥性格弱点在逼让冀州。便对韩馥说:“冀州虽然狭小,能披甲上阵的有百万人,粮食够支撑十年。袁绍以一个外来人和正处穷困的军队,仰我鼻息,好比婴儿在大人的股掌上面,不给他喂奶,立刻可以将其饿死。为什么要把冀州送给他呢?”无奈韩馥实在昏庸,最终还是将一州之主的位置送给了袁绍。
两大战略,谋定袁氏天下
韩馥将冀州让给袁绍后不久,便忧惧自杀,失去旧主的沮授正式归入了袁绍的阵营,开始大展才华。
沮授为袁绍献上的第一个计谋就是河北称雄。
他深知袁绍四世三公,门生故吏遍天下,便建议袁绍不要将眼光局限在冀州,而是集合兵马,先占领黄河以北,而后南下称王。
在攻取顺序上,沮授则建议先发兵向东,先扫除黄巾余孽,占据青州一带,随后剿灭黑山贼张燕,最后与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决战,彻底一统河北,并设法让匈奴、乌桓不敢南下,然后就能“举四州之地、百万之兵,号令天下,成就霸业”。
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,袁绍显然是完全听从了这一建议,并真正成为三国时期的一方霸主。
沮授的第二个计谋是挟天子以令诸侯。
在电视剧《新三国》中,袁绍曾因是否奉迎天子问计,许攸建议奉迎天子,田丰则反对。但是历史上,建议奉迎天子的是沮授而非许攸,反对的则是武将淳于琼而非田丰。
汉献帝出逃长安后,沮授进谏建议袁绍迎献帝,迁都至邺城,“挟天子以令诸侯,畜士马以讨不庭”,但淳于琼等人认为要汉朝衰落已不可避免,迎立汉帝只会削弱袁绍自己的权力,劝袁绍不要奉迎天子,袁绍最终放弃了天子,将这个绝佳的机会送给了曹操。从日后的种种迹象来看,如果袁绍当时能听取沮授的建议,足以比肩春秋战国时期的晋文公、齐桓公。
广积粮、缓称王,未能让自大的袁绍回头袁绍统一河北后,日益自满,认为天下唾手可得,便要举兵十万讨伐曹操
沮授认为此时举兵,一是没有天子诏令,师出无名,违反义理,二是曹操法令畅通,兵勇精悍,虽表面处于弱势,实则无懈可击。
因此他建议袁绍利用优势军力和地理形势,对曹操进行持久战、消耗战。一方面“进屯黎阳,渐营河南,益作舟船,缮治器械”,另一方面“分遣精骑,抄其边鄙,令彼不得安,我取其逸”,如此作为,三年之后就可以使得曹军疲敝,灭曹定成,而不必急于决战。但此良言遭到郭图审配等人的反对,最终未能被袁绍采纳,不但如此,郭图还趁机进谗,让袁绍削弱了沮授的兵权。
正所谓善用兵者,不虑胜,先忧败。见无法劝阻袁绍进军,沮授便私下集合宗族,分发财物,准备遣散所有人,并告诉大家说:“以曹操兖州的大略,又有挟天子为资本,我们虽然攻灭公孙瓒,但军士疲倦,将军骄横,军队的破败正在这一举,战败的话所有人都会死无葬身之地。”后来的事实证明,沮授非常有远见。
官渡前后一展军事才能进军黎阳后,沮授再次向袁绍献计,一是遣别将与颜良共同进军以防有变,二是大军先留守延津,观时待变,颜良胜则进军,颜良败也可以接应败兵,同时防止曹操奇袭,保证归路安全,但全部被袁绍拒绝,还被夺了兵权,转交给了郭图。
随后颜良、文丑分别在白马和延津被杀,袁绍前军溃败,大军锐气尽挫。
曹操撤回官渡后,沮授便向袁绍建议以持久缓进的战术,拖延作战的时间,拉长整体战线,以此来消耗曹军的粮草和有生力量;而由于曹操击破了袁军运粮队,对于乌巢粮草大营及粮草运输问题,沮授则建议增派蒋奇部队加强防守,防止曹操偷袭,可惜的是这些正确建议全都没有被采纳,最后导致了乌巢粮草被烧,袁绍军心大乱而溃败于官渡,沮授最后也因拒不降曹而被处死。
纵观沮授一生,既有踌躇满志的远望,也有恨不逢时的登高,更有舍生取义的慷慨,曹操评价沮授说:“孤早相得,天下不足虑”。在笔者看来,他计谋透露出的智慧完全不输于诸葛亮、荀彧等人,而他表现出的气节也足以为当世楷模,可惜的是他未遇明主,使得才华蒙尘,最终带着未尽的梦想消散在中原大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