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岛奇兵火车阵容搭配 海岛奇兵两个火车阵容
顶端新闻·大河报记者 张波 通讯员 张文哲
“深夜的大海如同巨大的黑洞,舰艇随着海浪上下起伏,心里确实有些紧张。但咱是党员,不能退缩。”时隔50载,沈植安仍不能忘记,初次登上舰艇在渤海湾航行的情景。
沈植安是新乡县供电公司一名退休员工,与祖国同岁、与中国共产党同天生日,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建设者和见证者。
“我前半辈子是军人,后半辈子是电力工人,经历了从解决温饱到全面脱贫、从灯火阑珊到万家灯火的伟大变革,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日子。”6月10日,沈植安再次翻出老物件认真端详。老花镜轻轻一推,时光随着一张“五好战士”奖状回到1968年。
那一年,沈植安应征入伍奔赴辽宁锦西(今葫芦岛),加入了军队这个大熔炉。沈植安也没想到,这一走就是8年,直至家人催促回家完婚,才第一次坐上回乡的列车。这8年里,沈植安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、顺利完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学院射前检查专业学习,从一名部队通讯员成了一名研究技术员,从事海上导弹试验、研发等一系列工作。
“建党50周年时候,部队组织我们集体重温入党誓词。那是我最有意义的一次生日,是党给予了我曾经和现在的一切。”沈植安拿起一张合影,在人群中指出了高举右拳的自己。也是从1971年开始,重温入党誓词,成了沈植安“最好的生日礼物”。
转眼13年过去,沈植安融入了部队这所大熔炉、大学校。原本想留在部队大干一场,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。1981年,出生不久的儿子身患疾病,四处求医无果,不得已沈植安选择转业。“在部队整天和发电、雷达、指挥仪、发射等设备打交道,所以我毫不犹豫选择到电业局工作。”13年的部队生活,沈植安吃苦耐劳、刻苦钻研的作风,也延续到了转业后的工作中。
1985年夏天,一场大雨袭击新乡,共产主义渠新乡县合河段面临溃堤风险。“我是党员,我去护堤!保证不退潮不撤退,护堤到底。”沈植安主动请缨带队护堤。白天,装沙备用、扛沙袋加固堤坝;晚上,持手电筒在河堤查看险情。“那个时候电力贫瘠,夜里周围一片漆黑。我就想啊,啥时候农村能和城里一样用上电、用好电。”于是,虽从事行政管理岗位的沈植安,一有时间便到农网改造的一线去,被大家称之“编外劳动力”。
百年征程波澜壮阔,百年初心历久弥坚。从农网改造到“户户通电”“机井通电”,从灯火阑珊到万家通明,沈植安的心愿已成为现实。如今,这位72岁的老先生依然精神矍铄,并时常教育子女:“你们生在了好时代,更要知党恩、听党话、跟党走,传好为群众服务的接力棒。”正如他的微信昵称“海岛奇兵”一样,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,一生永做党的兵。